中国空空导弹制造应用3D打印和机器人装配技术
发布人:admin2  发布时间:2017-02-20   浏览次数:1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提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两会前夕,国务院印发《实施若干规定》,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规划和指导。中航工业党组也就学习《习近平关于创新论述摘编》做出部署。针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来听听三位航空界代表、委员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长红:飞机是时代技术的结晶,航空装备应成为高端制造的代表飞机本身是一个时代技术的集成产品,会受到技术上的垄断和本身工业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一架飞机可能会涉及几千个企业。我们在从事飞机研发时,必须将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技术材料积累储备。航空制造对其本身及材料、电子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每一个都不落后,集合起来就能成就优秀的装备。应该始终重视这些基础行业和产业的发展,积极地给予保护和扶持,消除航空配套供给方面的不合理和欠缺,才能保证航空产品的持续创新。航空产品创新的意义并不局限在一两个型号,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标志。飞机不仅是一种制造能力的代表,更重要的它是高端产品品质的代表。在国外,人们普遍认为航空企业所制的民用产品安全性、可靠性要高出一般产品,是高性能、高技术的产品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3D打印和机器人装配已应用于导弹制造。

近年来,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始终注重技术创新,我们已在导弹研制和生产中采用了3D打印和机器人装配等新技术,这就是持续创新的结果。但想要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基础和关键,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着力完善人才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环境。

近几年,我感到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一线科研人员负担太重。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但真正能用于科研的时间还是太少。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要一线科研人员成为多面手,科研人员什么都得会干;二是客观环境需要应付各种非学术的事情,各种非学术会议过多,科研人员不能完全专注于科研事业。

我们都知道搞科研必须要全身心投入,要废寝忘食才能有所成就,甚至需要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怪才,太世俗了很难做出原创性的成果。我认为如何为科研人员服务、减轻他们的负担、激发潜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我为总理的报告拍手叫好!希望能将这条措施落到实处,创造让科研人员不受干扰、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光电所副总师羊毅:需进一步改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办法当下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动能,正在推进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一个显著的数据就是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快于一般的工业增速,现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但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仍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有所下降,这也说明科技创新成果在发展、环保、绿色经济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应当进一步改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办法,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体制和实施办法,集中最优秀的科技资源大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主体,因此要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体制和实施办法,吸引最优秀的研究机构和人才积极参与重大专项实施;优化指南编制及立项流程;尽快建立起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的系统设计,加快推进专项成果产业化。(记者 焦静波 马丽元 郭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