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学子争夺万余 “ 饭碗 ”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5-11-21浏览次数:287

2005 年 11 月 21 日 新安晚报第 4068 期 A03 版

 

    1 . 3万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会由省教育厅和合肥市政府主办、本报独家媒体协办,将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综合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本场招聘会共吸引了近500家用人单位前来选贤,为毕业生提供了1 . 3万多个就业岗位。

    从昨天开始,我省200 6 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全面启动,15 . 2万毕业生将踏上就业路。至明年4月,我省将举办52场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据悉,200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到15 . 2万人,比2005年净增3 . 2万人。

《未来》会刊炙手可热 

    昨天上午,在招聘会现场,本报专门为该招聘会制作的会刊《未来》,与入场券一样成了炙手可热的物品。

    记者招聘会入口处看到,许多进场的毕业生手里都拿着《未来》会刊,有的是前一天从报摊上买的,有的是从家里带的,有的则是在现场购买的。为了满足更多未准备《未来》会刊的毕业生的需求,本报专门加印了数千份会刊专供现场,但前后送来的两批的《未来》会刊均一抢而空。一些没有买到会刊的毕业生不得已拿着别人的报纸去复印。

三成毕业生扎根 “ 长三角 ”

    在昨天的招聘会上,记者看到,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 “ 长三角 ” 地区用人单位就有近百家,其中无锡、宜兴等市的人事、教育部门还组团参加招聘会。宜兴市人才市场一位负责人见到我省教育厅虞志方副厅长时,大喊他们这次带来的就业岗位少了,遗憾无法将更多的安徽毕业生揽到手。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安徽毕业生就业比较理性和务实,因此在 “ 长三角 ” 地区的企业中很受欢迎。

    省教育厅副厅长虞志方告诉记者,2004年就业的毕业生中,20%以上在 “ 长三角 ” 和 “ 珠三角 ” 地区落户;2005年就业的毕业生中,28%在 “ 长三角 ” 找到工作,预计2006年毕业生在江浙地区就业的将更多。

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

    昨天早晨8:00,学市场营销的本科毕业生刘同学就来到了招聘现场。刘同学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在月薪1200元,这也是班上大多数同学的心理期望价位, “ 如果工作真的很适合自己,工资待遇稍有下降也可以接受 ” 。

    在昨天的招聘会上,非公有制单位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50%以上的用人单位为非公有制企业。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非公有制企业的招聘台前,都围满大量毕业生,并纷纷递交自己的求职简历。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多数毕业生已深切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求职择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逐步贴近,择业更加理性、更加务实。

“ 人才高消费 ” 依然存在

    在昨天的招聘会上,来自江苏的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吸引了众多毕业生的注意。记者看到这家单位的招聘启事上写着招聘 “ 前台接待 ” 和 “ 球童 ” 等职位,其中 “ 球童 ” 的要求是大专学历。乐动在线官方|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的许同学气愤地告诉记者,球童的工作就是捡球,为何也必须是 “ 大专 ” 呢。

    招聘单位在提高学历要求的同时,薪酬待遇相比却显得很低。省内一家企业的 “ 文秘 ” 职位,除了对身高和外貌有要求外,还规定应聘者必须是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和中文相关的专业学生一律不收,但其给出的试用期工资却只有每月 700 元。

硕士生千里返乡求职

    在昨天的招聘会上,吕同学在参加某设计院的面试时,令用人单位颇感意外。原来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硕士生,从东北专程跑回来参加该场招聘会。

    吕同学是安徽人,他微笑着对面试官说: “ 安徽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作为一名在外地求学的安徽人,非常希望能回到家乡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面对这位 “ 远道而来 ” 的学子,面试官明显感到满意,当场就把单位的联系电话留给了吕同学。

用人更注重综合素质

    从此次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教育、医药、机电、土建、市场营销、城市规划、设计、生物技术、产品研发、金融、法律以及其它工科技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诸如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经验等。 

    在省城某科技公司的展位前,记者发现该公司所招经理秘书要求学历为专科,但是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据该公司招聘人士介绍,往年该公司对该岗位的要求是中文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招进去后很难留得住,少数则无法适应岗位,因此今年招聘时将学历和专业方面放宽限制,但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要求更高。

本省用人单位占七成

    与往年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相比,今年来自我省用人单位的数量有所增加,占用人单位总数的70%左右。但据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与外省各地教育、人事部门动手早、反应快,纷纷组团来我省招聘毕业生的状况相比,我省少数地区对吸纳毕业生反应仍比较冷淡,意识不强。

    一些外省基层单位,如乡镇卫生院、基层组织等,这一阵子经常派人来我省高校招聘毕业生。为了吸引毕业生,这些地方不仅为毕业生承诺提高良好的住宿等相关条件,还为毕业生前往参观报销来回车费,有的甚至包车接送。

    据了解,这些地方招聘我省优秀毕业生,不是因为人才缺乏,主要是为了为今后发展储备人才。

本报记者 殷平 张晓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