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倜
今年9月5日是杨承宗先生90华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他出版了纪念文集。
张劲夫先生和路甬祥先生在纪念文集中为他题词:“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科技创新功勋卓著,奉献人民品德高尚”。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杨先生何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杨承宗先生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到严济慈先生任所长的国立北平物理镭学研究所工作。
1946年严先生写信给法国巴黎居里实验室主任,同时又是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伊伦・约里奥―居里夫人(皮埃尔・居里夫妇的大女儿),推荐杨承宗到居里实验室工作。1947年,杨承宗进入了居里实验室。
1951年6月杨承宗顺利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论文答辩,获得了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他写了1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跻身于近代放射化学家的行列。
居里先生请他转告毛泽东
1951年7月,杨承宗收到继续聘任两年的聘书。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建设迫切需要人才,周恩来总理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科学家发出召唤:回国共同建设新中国。杨承宗及时响应了祖国的号召,表示要回来报效祖国。
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当时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的约里奥・居里先生听说杨承宗要回国,专门约见杨。杨承宗如期谒见并当面告辞。寒暄以后,约里奥・居里先生很关心地说:“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家……”这不单是对杨承宗的信任,而且是对中国人民的信任。临行前,杨承宗向约里奥・居里夫人要了大约10克碳酸钡镭的标准源。导师问他:“你为什么要那么多?”
杨回答:“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分配以后,就分不到多少”。
夫人笑着点头,同意了。这是很珍贵的国际镭标准,是由她母亲、镭元素的发现者玛丽・居里夫人亲手制作的,是从事科研的无价之宝。他非常仔细地把它放在衣箱中带了回来。
他也把在法国工作得到的几乎全部积蓄用于物资采购。这批非常宝贵的器材,成为近代物理所开创时期开展研究工作所依靠的重要物质基础。
一只眼晴的代价
1953年何泽慧和戴传曾先生为开展中子物理研究工作需要中子源,当时国内没有中子源。杨承宗想到抗战前的“北平协和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协和医院)曾向美国买了507毫克镭的提氡设备,从这里可以找到产生中子源的物质。这507毫克镭是很强烈、很贵重的放射性物质,被密封在一个玻璃系统的容器里,容器外加保险柜锁牢,以保安全,但抗战时,侵华日军将这玻璃系统搞坏了,他们没有修理好,只是把接通破玻璃系统的橡皮管通到上边放空,而上边是楼,是病房,住着毫不知情的病人。侵略者对中国人是残暴的,由此也可见一斑。到这种放置强烈放射性物质的地方工作,首先应该穿上特殊的工作服装,还要全套防护设置,但协和医院没有,其它地方当时也没有。谁有这种本事能修复这一装置并从中取得这些强烈的放射性气体?谁又有这种勇气,肯冒着辐射的危险来拯救受害的民众?
杨承宗义不容辞挺身而出。
他修复了密封装置,可是他的右眼出现了萤光,10年后,右眼视网膜剥离,最后失明了。对于这件事,他并没有抱怨。他的一只眼睛,换来许多人的安全和中子物理组同事实验的成功,他认为值得。
苏联专家称他为“大专家”
1955年初,当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前夕,苏联提出帮助中国发展原子能,莫斯科―北京形成一条原子能热线。当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陈毅元帅在紫光阁宴请几位苏联专家,点名请杨承宗、朱洪元等几位中国专家作陪,这几位苏联专家见到杨承宗先生后,毕恭毕敬地说:“您是我们老师在巴黎时的学友,我们称呼您,要加一个‘大字,您是大专家”。
1962年初国务院举行国宴招待国内专家。杨承宗被安排在第一排第一桌,他向周恩来总理敬酒。总理“哦!”地一声站起,心照不宣地举杯说“我拜托你们了!”说完,总理将满满一杯茅台一饮而尽。从此杨承宗心头牢记这一嘱托,誓为原子弹研制成功,竭尽全力,不愧对总理,不愧对国家,不愧对自己的一生。
杨承宗带领所属全体科技人员参加第一颗原子弹试爆铀原料的制备部分,提前3个月完成了任务,为我国如期进行核爆炸实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一张印着鲜红国徽的国务院贺信送到杨承宗手中,他这时才松了一口气,“可以向周总理交令了”。
无怨无悔育桃李
1958年,中国科学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共同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承宗一开始就兼任了科大放射化学和同位素化学系的系主任。中国科大在六十年代末下迁合肥无疑是“文革”年代造成的错误安排,杨承宗怀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气度,携家带口落户到合肥。由于工作调动,尽管他为成功爆炸原子弹作出了特殊贡献,尽管他当时的同事、学生戴上了共和国的勋章,当了院士,他什么也没有,但他无怨无悔,从来没有忘记一位科学家和老师的天职。1977年他在科大首先倡议并之后建成全国第一座同步辐射加速器。
历史没有忘记拓荒者。1978年11月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1979年中国化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选举杨承宗为主任。
1979年在安徽省高教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位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他的孩子只差0.2分没考上大学,杨承宗听到这个消息心情长久难以平静。杨承宗萌发了一个想法:在不增加国家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安徽高校现有师资、设备,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杨承宗为此到处奔走呼吁。终于,198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六七所高校的大力支持下,经安徽省委批准,一所新型的“合肥联合大学”成立了,杨承宗被任命为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这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成为当时科技教育界的一大新闻。
如今,90高龄的杨承宗先生仍是乐观豁达、胸襟坦荡、思维敏捷、谈吐幽默、身体硬朗。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科学事业前进的步伐,因为他本身就是和科学事业连在一起的。